新闻动态
查看更多 >-
24 2022.01
吉林大学化学院、超分子材料与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晓安教授学术报告
与党组织的缘分起始于外祖父的影响,在王世亨的印象里,这位老党员每天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虽身居乡村一隅,外祖父嘴里常念叨的不是儿孙满堂的小家生与党组织的缘分起始于外祖父的影响,在王世亨的印象里,这位老党员每天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 -
24 2022.01
德国邓肯道夫研究所Lena Marie Spindler学术报告
与党组织的缘分起始于外祖父的影响,在王世亨的印象里,这位老党员每天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虽身居乡村一隅,外祖父嘴里常念叨的不是儿孙满堂的小家生与党组织的缘分起始于外祖父的影响,在王世亨的印象里,这位老党员每天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 -
24 2022.01
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洪武教授课题组实验发现全新拓扑粒子磁畴壁斯格明...
与党组织的缘分起始于外祖父的影响,在王世亨的印象里,这位老党员每天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虽身居乡村一隅,外祖父嘴里常念叨的不是儿孙满堂的小家生与党组织的缘分起始于外祖父的影响,在王世亨的印象里,这位老党员每天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
专家库
查看更多 >-
马志超
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领军教授(A岗),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科研管理、平台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吉林大学工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3 年提前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被破格聘任为副教授,同年进入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师从任露泉院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后担任院士科研秘书。2018年通过学术委员会的破格教授职称评审,同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19年通过校长直聘为教授,2019年受吉林大学“培英工程计划”支持,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开展合作研究,2020年被聘任为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领军教授(A岗),2021年1月被任命为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副院长。 -
黄虎
吉林大学数控装备可靠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客座教授(2023.04.01-2024.03.31)。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在吉林大学机械学院获得学士与工学博士学位(导师:赵宏伟教授)。2014年9月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奖励资助,以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身份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闫纪旺教授研究室开展研究工作。2017年10月以教授/学术骨干身份入职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并于2018年3月被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先后入选2017-2019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和国家青年人才计划。担任IEEE TIE期刊Associate Editor,目前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CMES)高级会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ISBE)会员,日本精密工学会(JSPE)正会员,IEEE/IES会员,是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制造与工程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和海外学人专门委员会理事,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奖、教育部高层次人才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计划等评审专家,同时也是40余种SCI期刊的审稿人。 -
孙霁宇
2012年授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2015年荣获长春市第六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
李默
2018年入选吉林大学青年教师重点培养计划。主要从事农业机械部件优化设计与数值模拟的研究工作,在农机部件结构设计、性能优化、土壤数值模型分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丛茜
1985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农机工程学院汽车拖拉机专业,1988年获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拖拉机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获该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2002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任吉林省工程仿生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在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英国诺丁汉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
姚仲文
长期从事核用材料结构与性能方面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纳米级缺陷结构对固体材料和器件的性能(如强度、塑性、抗疲劳蠕变及断裂韧性等),揭示了其深刻的作用机理、特征规律和原理。曾主持多个与加拿大核反应堆寿命设计与安全工程相关的重大研究项目,并取得瞩目的进展。研究成果在国际核技术及工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国际核材料大会(NUMAT)特别报道,加拿大联邦大学核学会(UNENE)要闻的形式专题评述,美国Argonne National Lab News亮点评论。 -
韩志武
长期从事机械仿生原理与功能表面仿生方面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典型生物体表优异功能特性(如抗冲蚀、变色、感知等),揭示了其优异功能的作用机理、特征规律和仿生原理,建立了功能表面仿生模型,提出了功能表面多元仿生综合设计原理和跨尺度集成制造技术。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科技、工业和航空界关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网站以基金要闻的形式专题评述,美国ACS News Service Weekly PressPac亮点评论,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Air&Space、Science Daily、EurekAlert和英国The Economist等60余家国际科技杂志或科技网站专题评价。 -
马云海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2篇,其中被SCI/EI检索收录3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7件,获发明专利授权28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件;作为主要参加人,获得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2010年度获吉林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8-2011年度吉林大学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2015年获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称号,2014年获吉林省第十三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14年牵头建设的团队获得吉林省仿生摩擦学创新团队。2015年牵头建设的团队入选2015年度“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立项培育建设。 -
邹猛
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6篇,其中:SCI检索28篇(他引200余次),EI检索33篇,国际会议11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吉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2)。 -
王刚
师从著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航空学会会员、CCF计算机应用专委会委员、吉林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 -
马宏绪
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教授,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专家,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湖南省制造强省咨询专家组专家。长期从事仿生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曾获军队育才银奖、中国第五届中国杰出青年创新奖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委级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 -
朱一鸣
博士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现任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仿生灵巧手以及仿生机器人的设计开发,并致力于基于生物骨骼肌肉系统的机械智能特性研究。 -
安宏雷
长期从事仿生机器人先进控制技术研究,面向复杂动态系统的控制问题,引入抗扰控制、优化控制和智能控制方法,探索限制仿生机器人控制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发新型足式仿生机器人和智能假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
王同建
基于DSPACE平台的电液控制系统开发、基于AMESim平台的复杂系统多领域耦合仿真分析与优化、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流体传动与电液控制 -
刘燕
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奖励计划特聘教授(CJ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长白山学者(吉林省最高学术称号)。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任丽丽
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入选吉林大学“励新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现任吉林大学仿生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 -
李凯伟
在光纤传感器、特种功能纤维制造和光机电一体化等方向具有多年的研究经历和多项研究成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及子课题5项。申请美国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 -
张成春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联合博士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国际仿生学会创始会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材料与制造分会委员,《内燃机学报》特邀编委,《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青年编委。 -
何晖光
何晖光,1973年4月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分别于1994年(本科),1997年(硕士)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1997-1999在大连海事大学科研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2003-2004期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放射系做博士后研究,2008年1-3月,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做高级研究学者,2014.10-2015.4在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做访问教授。何晖光博士先后主持包括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1项重点)、2项863项目、国家重点研究计划课题等多个重要项目。 -
王金武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及博士后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民政部智能控制与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卫计委骨与关节康复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临床康复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上海市数字医学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数字骨科创伤与关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NMPA)评审专家。 -
罗自荣
中国工程图学会数字化制造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与仿生机械、精密装配,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3项,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个人教学优秀三等奖1项,出版教材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发表论文30多篇。 -
任雷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终身教授,生物力学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高层次人才、吉林大学唐敖庆讲座教授、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仿生健康学科带头人及仿生行走方向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英国国家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基金,英国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基金等项目 20 余项;现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BMES)理事及英国区域主席、国际仿生工程学会(ISBE)副秘书长、英国 EPSRC 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BBSRC 基金会、英国国家医学研究基金会(MRC)、欧洲委员会(E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项目评审专家,并兼任 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副主编,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PLoS One 和 Journal of Healthcare Engineering 编委。 -
卢国龙
男,1988年生,工学博士,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本科获得吉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15年获吉林大学仿生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13年9月-2015年9月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大学生物与化学专业联合培养。2016年1月进入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于能源部件涉及的材料与系统的设计、制造。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课题及校级别项目3项,共参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青年基金、吉林省重点研发等项目10余项,发表SCI 20余篇,授权专利10余件。 -
田丽梅
田丽梅,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博士导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创始会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地面机器系统分会委员。以仿生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为支撑,长期从事仿生功能表面—流体介质系统增效、减阻、防污、耐磨及防腐蚀研究工作,在仿生功能表面构建、优化设计、减阻规律及机理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及省部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项目10余项,项目金额近2000万元,包括:自然基金项目3项,总装备部武器探索项目、装备发展部预研基金共用技术及领域基金项目各1项。在上述项目的资助下,本人以第1发明人申请中国、欧洲、美国发明专利共计20项,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其中3项专利经评估机构评估,作价400万元,以专利入股的方式进行转化,并成功融资1600万元。作为第1发明人,获吉林省专利奖金奖1项,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相关学术成果在Material Sci.and Eng.C, Appl. Therm. Eng, J. Bionic Eng. Therm. and Flu. Sci, App. Sur. Sci., Bra Soc.Mech.Sci. and Eng. The World Sci.J. 等SCI、EI检索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受邀撰写并发表学术专著(专章)1部,已被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载近3000次。 -
张志辉
男,1976年生。工学博士、科技部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 现任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副院长、工程仿生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吉林省地面机械与仿生功能材料中试基地主任。2007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2014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国防武器装备预研、吉林省中青年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项目、吉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在表/界面科学与工程、增材制造(3D打印)、激光制造等领域权威期刊“Appl. Mater. Today”、“ACS Appl. Mater. Interf.”、“Chem. Eng. J.”、 “Corros Sci.”、 “J. Alloys Compd.”、 “Appl. Surf. Sci.”、“Smart Mater. Struct.”、 “Tribol. Int.”等发表学术论文11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件,转化实施7件。 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3)、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排名第3);参编著作1部。牵头建设的团队入选吉林省仿生增材制造创新团队、吉林大学高技术创新团队。 -
赵骞
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主要从事轻质高强材料仿生设计与制备、3D 打印光驱动智能水凝胶仿生设计与制备、梯度结构智能水凝胶多模式仿生设计与制备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SCI 检索论文 15 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授权与公开了发明专利 6 项,获得国际奖项“国际仿生工程奖-优秀学生奖”。 -
马愫倩
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励新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仿生智能感知与驱动材料、柔性智能机器人等研究。 -
王坤阳
男,吉林大学副教授,1990 年出生,博士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019 年入选人社部“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现为吉林大学“机械系统仿生理论与技术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骨干成员。长期从事生物力学、仿生机器人和仿生健康等领域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7 项,其中自然基金课题 2 项;近三年发表 SCI 论文 17 篇,申报国际发明专利 4 件、国家发明专利 24 件(授权 12 件);入选 2021 年“第五批吉林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项目”,获 2021 年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17 年首届国际仿生创新大赛二等奖。 -
刘春宝
教授,博导。近 5 年,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装备联合基金、军委科技委国防创新特区等 20 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为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师法自然,以人为本,以生物体功能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特征原理形成仿生设计优化与先进制造等综合技术体系,实现了典型复杂机电液系统设计-传动-驱动-先进制造一体化调控。兼任吉林省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 50 多篇,获 2020 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 2019 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 1 项(均排名第 1)。 -
钱志辉
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仿生健康二级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现任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吉林省工程仿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军委科技委前沿科技创新主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15 项, 现为国际仿生工程学会 (ISBE)青年委员会秘书长、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入库专家、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智能装备技术分会第一届委员、上海康复辅具与老年福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等职务,兼任 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Applied Bionics and Biomechanics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编委。 -
刘静
工学博士,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2015 年底加入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室,主要从事运动生物力学、新型仿生软体机器人、仿生传感器、仿生健康器械与装备等。 -
林兆华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2018 年工作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9 年调入吉林大学,主要从事智能精密伺服控制、机器视觉及精密测量,智能精密仪器与机械装备设计与控制、智能康复辅具及仿生机器人等研究工作。近年来共发表 SCI 学术论文 7 篇,授权与公开国家发明专利 5 项。主持科研项目 4 项,参与项目 50 多项并担任项目分系统负责人,参与神舟等多型号地面靶场光电装备的设计与调试工作,积累了大量的高精密、快速、复杂工况下的机械、传感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工作经验。 -
梁云虹
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仿生国际合作基地副主任。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留学基金委“未来科学家”项目获得者、吉林省卓越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项目负责人、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精英培养与培英计划获得者。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青年理事、《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青年编委、吉林省增材制造学会秘书长、吉林省数字医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康复辅具与老年福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主要从事仿生健康机器人材料,仿生智能感知与驱动材料、仿生 3D 与 4D 打印、仿生康复辅具轻量化结构设计与制造等研究。
转化服务
查看更多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